文/黃逸聰
本文刊於2007年7月7日第1483號<澳門體育週報>第四版
以“一套班子、三塊牌子”的運作模式連續三年舉辦三個不同類型的綜合性運動會,成為了澳門舉辦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的一大特色。隨著第四屆東亞運動會和第一屆葡語系運動會的成功舉辦,在年底舉辦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後,這“一套班子”正式地完成任務,“三塊牌子”亦將正式完滿結束。
兩年前的東亞運動會結束後,東亞運組委會正式把部分借東亞運而興建的大型體育場館轉交體育發展局接收管理。此外,部分前東亞運組委會的人力資源亦借此機會加入體育發展局。具有體育場館和體育行政管理經驗的軟件(人力資源)、加上硬件(體育場館)和體育政策的配合,演變成為了今天的“公共體育設施網絡”,除了繼續發展澳門的競技體育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完善本澳學校體育在硬件方面的不足和普及大眾體育,充分發揮體育的社會效益。
澳門即將迎來第三個大型綜合性運動會–澳門亞洲室內運動會,運動會結束後,由組委會負責管理的“澳門東亞運體育館”(澳門蛋)、組委會的財產、文件及具有豐富組織大型體育賽事經驗的人力等資源去向如何必定對將來本澳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體育週報”曾提出:“組委會可轉型做體育專營公司”,筆者對此建議非常認同,但亦提到:“與體育發展局分庭抗衡”,筆者卻認為:組委會若成立為“體育專營公司”,其與體育發展局可發揮互補的作用,促使本澳的體育快速發展。
據資料顯示,對國內外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結束後對其組委會處理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以公司化的經營運作是國際化的趨勢,上海東亞運動會結束後,為使其結餘款項和資源能在多種經營的過程中滾動增值,使之成為上海市大型體育設施建設的經濟後盾,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同意成立東亞發展公司 (現為“上海東亞體育文化中心有限公司”,下稱“中心”),“中心”成立後發展迅速,1995年更承接了八萬人體育場和上海國際網球中心的籌建任務。至2007年,已成為具有4個(上海體育場、上海體育館、上海游泳館及東亞展覽館)下屬場館及11個子公司的體育產業企業。“中心”除舉辦不同類型的文藝活動表演、餐飲、旅遊、會議展覽、體育培訓課程、體育廣告及經營體育學校外,近年更舉辦了NBA季前賽(帝皇隊對火箭隊)、第4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國際田徑黃金大獎賽及世界斯諾克大師賽等國際性體育大賽,對上海體育、旅遊及文化產業的發展影響巨大。(“上海東亞體育文化中心有限公司”網頁:www.ssc.sh.cn)
澳門可借鑒上海東亞運動會成功的經驗,充分利用運動會遺留下來的寶貴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軟體)、體育場館(硬體)、財產、檔案資料及營運經驗等等),計劃組建一家大型的體育產業公司。由於澳門東亞運組委會(即現時的亞室運組委會)的資源屬公共資源,公司可以以“政府管理、企業運營”的模式管理運作,實現從政府投入為主的辦賽模式轉變為以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模式運作。把部分的體育場館納入公司的管理範圍,提升體育場館的市場化運作水平,自負盈虧,減輕政府對體育場館的財政負擔。利用“以體為本,多種經營”的方式運營體育場館,即:以舉辦體育賽事、體育健身娛樂、經營體育培訓及組織運動俱樂部為主體;並以舉辦文藝活動、會議展覽、經營餐飲、住宿、娛樂購物、消閒及旅遊等多元化方式經營。提高體育場館的使用率,充分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研究開設相關的體育產業下屬公司,如體育經紀公司、體育培訓公司、體育票務公司、體育旅遊公司、體育廣告公司、體育運動學校及體育運動俱樂部等,對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培養本地專業運動員、培育本地體育競賽表演市場及體育健身娛樂市場及逐部優化澳門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起巨大作用。此外,透過體育與旅遊、博彩和會展等產業的有機結合,能促使體育成為澳門的新經濟增長點,是解決澳門產業過度單一,促使經濟走向多元的產業催化劑。
圖片/引自“上海東亞體育文化中心有限公司”網頁:http://www.ssc.sh.cn/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