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6日星期六

澳門體育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文/黃逸聰 本文摘錄於“第三屆全國體育產業學術會議”之《淺析澳門體育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專題報告論文

澳葡時期由於澳門受到政治和經濟環境不穩等因素的制約,當時澳門體育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但隨著1987年4月13日《中葡聯合聲明》的簽署,澳門回歸問題得到解決,經濟亦持續快速增長,澳門居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加上當年澳門體育總署(現稱:澳門體育發展局)及澳門奧林匹克委員會(現稱:澳門體育暨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成立[1],極大促進了澳門的體育發展。但是,澳門體育產業的形成,嚴格來說是始於1999年回歸祖國後。

澳門的體育產業是受到經濟環境、政府產業政策、居民的體育需求、資本和資源的供給等幾個重要因素影響下而逐步形成的。澳門體育產業的形成主要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萌芽階段(1999年-2004年)
自1999年回歸祖國後,澳門特區正式進入“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時期。隨著博彩業的開放及CEPA框架下自由行政策的落實,國際博彩企業紛紛進駐澳門,內地訪澳旅客大幅增長。從此,澳門的經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並逐漸形成以博彩旅遊業為核心,服務業為主體,其他行業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體育事業和其他事業一樣,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體育事業在普及大眾體育、提高競技體育的政策下,特區政府更提出「體育旅遊」的施政方針,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配合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使成為具特色和吸引力的體育旅遊產品。同時,借承辦東亞運動會的契機,興建和修建了一批體育場館設施,並提出加強體育基建及資源投入的效益,為澳門體育產業後一階段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起步階段(2005年-2007年)
2005年,中央政府首次將澳門特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納入國家「十一‧五規劃」之內,對澳門特區的定位是:支持澳門發展旅遊等服務業,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可見,中央政府認同澳門發展旅遊博彩產業,但也十分關注澳門產業結構的問題。2005年東亞運動會、2006年葡語系運動會和2007年亞洲室內運動會的成功舉辦,不僅促進了體育自身發展,還對澳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借承辦東亞運契機投資的體育場館和培養的體育人才,在各運動會結束後得到有效的整合與分配。隨著公共體育場館的開放、私人健身市場的發展、大型體育盛事及商業體育賽事的舉辦、體育中介機構的出現以及體育博彩的興旺,推動了健身娛樂及競賽表演市場的發展,並帶動了體育旅遊、體育中介等相關體育市場的快速發展。居民對參與體育鍛煉和觀賞體育競賽的需求迅速提升,進一步促使體育與旅遊、休閑、博彩及會展等產業的有機結合,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為澳門體育產業發展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起飛階段(2008年至今)
特區政府在2008年度施政報告中指出:為配合國家「十一‧五規劃」,並根據澳門發展的需要,特區政府大力鼓勵產業集群的形成,透過推動會展業的發展和文化產業的培育,促進和帶動綜合旅遊的健康發展,加大適度多元化的推進力度。體育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回歸多年以來內外環境的轉變下,呈現出極大的發展潛力。
直至2008年,雖然澳門政府並未明確提出發展體育產業,但體育產業在澳門的形成和發展是客觀存在的。在2007及2008年的政府施政報告中亦多次提到「體育產業」一詞,可見特區政府已開始關注澳門體育產業的發展。加上通過舉辦國際性大型綜合運動會及體育競賽表演,發展體育旅遊、普及大眾體育及提升競技體育的政策在回歸多年來亦漸見成效,並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積累了初步的實踐經驗。

[1] 梁洪波,關文明.當代澳門體育發展的成因與特點.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J],2005年(2):145-148.

沒有留言: